根据标准找差距,脚踏实地抓落实——东北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质调查工程开展野外检查指导

作者:施璐 唐振 发布时间:2019-08-16

今年是实施《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DD2019-01)的第一年,为加快推进区调改革,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东北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质调查工程持续开展了对下设区调工作任务的野外检查与指导。2019年8月7日-8日,工程首席基础地质室张立东主任带队来到内蒙古1:5万乌兰花区调任务组进行野外检查指导,指出了目前野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测区内关键地质问题提供重要建议。

首先野外工作任务组向工程汇报了区域地质调查目前的进展与成果、党务与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与保密等。通过汇报和问询了解,张立东主任指出当前部分工作的进展程度与“新技术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要进一步加强对前人资料收集与预研究尤其是对遥感资料的利用,进一步梳理主要地质问题,明确重点工作区,将主要工作量投入到解决关键性地质问题中,同时要重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生态地质调查。另外,野外工作组要在推进区调工作的同时,要继续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做好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找出实际工作成效与“新技术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采取措施整改,抓紧落实地调局关于区调改革的相关精神,还要做好野外安全及保密工作。

室内检查后,张立东主任立即带领区调任务组成员针对工作任务存在的地质问题前往野外进行考察,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实地考察了近十个地质点,内容包括第四纪地质作用、中生代火山机构与地层划分、古生代地层划分与构造混杂岩的识别,重点考察了分布于测区中部和北部的晚古生代地层。通过系统的考察和对比,认为测区北部的晚古生代地层地质特征明显不同于中部,为“构造混杂”堆积的无序地层,基本具有俯冲增生杂岩的野外特征,为好老鹿场-牤牛海构造带在本区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很好的地质证据,并且对后期关键构造带的图面表达方式给予了建设性意见,要突出表达基质、岩块及构造运动样式。

本次野外检查与指导工作,很好地体现了区调“新要求”中关于充分发挥区调专家委员会和地质填图科学家指导作用的要求,为区调工作更好的实施、取得优秀的地质成果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