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调中心辽东-吉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

作者:陈井胜 发布时间:2021-09-30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沈阳地调中心)关于做好“2021年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沈阳地调中心于2021年9月10日-12日组织专家组,对基础地质室承担的“辽东-吉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及下设2个工作任务进行了野外验收。这次验收邀请了由5位全国区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知名地质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并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和沈阳地调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地调局基础部指派专业人员监督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亲临现场并作讲话,科技处领导和工程首席参会指导。

专家组在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室内检查各类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实地检查,并全程与项目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严格遵照实施方案审批意见,聚焦国家需求和关键性地质问题,深入开展辽东-吉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完成了设计规定的工作量,提供的原始资料齐全、内容丰富全面,各项工作质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在填图过程中很好地执行了中国地调局有关区调改革的要求,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意通过野外验收,项目原始资料质量评定等级为优秀级。经专家组认定,项目取得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如下:

一是对前人所划“集安群与南辽河群”进行了重新认识,从中识别出指示古元古代辽吉洋俯冲、消亡过程的一套俯冲增生杂岩。

二是确认北带辽河群为大陆边缘火山-沉积建造盖县花山组和临江组为古元古代辽吉洋闭合后形成的前陆盆地沉积建造。

三是总结了“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不同构造环境岩石组合的成矿专属性,并厘定了硼矿、石墨矿、菱镁矿、滑石矿、玉石矿等矿产资源产出层位为后续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四是识别出早古生代白乃庙岛弧的东延部分,填补了松辽盆地南缘古亚洲洋早古生代向华北板块俯冲的地质记录空白

五是新识别出法库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法库-昌图-公主岭晚古生代大陆边缘岩浆弧和弧后盆地,为区域构造格局的建立提供新依据。

六是在白垩纪地层中新发现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在泉头组发现新种恐龙蛋化石。

七是建立了东辽河流域、伊通河流域第四系地层结构年代地层序列。新圈定了黑土、草甸黑土和黑钙土等黑土地500平方千米

八是新发现铜、金等金属矿化点6处,U-Th放射性矿点4处,玛瑙矿点1处,伊利石粘土矿点1处,石墨矿点2处,矿化线索(信息地)10处圈定找矿有利区5处。

九是发表科技论文44篇(其中SCI-19篇,EI-12篇中文核心6篇)科普文章6,制作科普展板12块;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项获得级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培养骨干业务人员12人,培养了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0名。

该项目在华北板块北缘构造带及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取得的原创成果,为重新构建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格局、深化辽吉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解决集安群、老岭群和南、北辽河群划分对比提供了资料支撑,大大提高了辽东-吉中地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水平,有力地支撑了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东部大陆边缘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有效服务了东北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本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为沈阳地调中心承担的“东北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质调查”工程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