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赵辰 发布时间:2023-10-20

早前寒武纪地质学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沈阳地调中心”)的优势学科之一,中心老一辈早前寒武纪地质专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沈阳地调中心青年学者秉承前辈优良学术传统,在东北、冀东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并积极地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陆地壳演化与早期板块构造”项目办在北京市举办了“大陆地壳演化与早期板块构造2023年国际学术研讨会(CCE-EPT2023”。来自全球70余所高校、40余个科研机构等近5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沈阳地调中心相关科研人员参加了此会议。

 其中赵辰博士在议题一:早期大陆地壳生长与演化做了题目为《Structural pattern and geodynamic process of the Taipingzhai high-grade domain: implications on the Neoarchean tectonic regim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的展板汇报,介绍了新太古代末期,华北冀东太平寨高级变质区呈现卵形构造域和规模不等皮筏状表壳岩分布于花岗质片麻岩穹窿的构造样式,并认为在新太古代2.55-2.50 Ga,尽管洋陆俯冲为特征的板块构造体制可能在古老大陆边部已经启动,但是在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核部区域,地壳变形和生长作用仍然受控于非板块或前板块相关的垂向构造体制。赵辰博士以合作者身份参与了香港大学张健教授《Polyphase de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Limpopo Belt, southern Africa: recording a complex Neoarchean-Paleoproterozoic collisional history between the Kaapvaal and Zimbabwe Cratons》口头报告。该两项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会后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参加了路线一:冀东最古老岩石、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通过此次会议,加强了沈阳地调中心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联系。

在这短暂而又紧凑的会议和野外考察期间,中心参会同志受益匪浅,同时也认识到东北地区大陆地壳演化与早期板块构造的研究仍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点一滴不懈地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