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黑土地演化与生态效应重点实验室在定量重建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方面取得进展

作者:许可可 发布时间:2024-01-02

第四纪是距人类社会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第四纪气候的变化与现代气候有着相似性。对过去气候环境变化进行定量重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趋势以及为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服务。

重点实验室许可可工程师利用现代孢粉和气象数据以及季风边缘区银川盆地的地层孢粉和粒度指标,通过训练集选择、主控气候参数筛选、5种重建模型交叉验证、区域对比、显著性检验和生态学解释后认为局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LWWWA-PLS)重建结果最为稳健。MIS6—MIS5气候演变可分为6个阶段,157~131 ka,Pann为424.99 mm,TJuly为22.58℃,喜冷湿乔木植被发育,气候较冷湿;131~119 ka,Pann为410.95 mm,TJuly为23.62℃,喜暖乔木、草本发育,气候转暖湿;119~111 ka,Pann为369.50 mm,TJuly为22.53℃喜冷草本、乔木发育,气候冷干;111~98 ka,Pann为378.39 mm,TJuly为22.86℃,前期喜暖乔木占比多后期喜冷乔木占比上升,气候整体暖干,温度先升后降;98~85 ka,Pann为278.24 mm,TJuly为22.01℃,喜冷乔木较发育,该阶段气候整体最为冷干;85~74 ka,Pann为364.21 mm,TJuly为23.45℃,乔木草本均较发育,气候转暖湿。对重建气候参数进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结果较好的响应于2.3万年岁差周期,与北半球中、高纬地质记录对比后认为,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北大西洋气候变动主要通过西风环流以及大洋传输带驱动东亚季风的变化,进而影响银川盆地的气候变化。

相关成果发表于2023年《地质力学学报》29卷第4期。

 

孢粉含量图

重建因子对比图

重建降水和温度EEMD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