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黑土地“伤痕”

作者:肖红叶 发布时间:2023-11-17

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团粒结构好,素有“土中之王”的美誉。东北黑土地沃野千里,黝黑而肥沃,是全球最适宜耕作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然而,受自然禀赋与人类掠夺式种植的影响,东北黑土区大面积的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沟发育速度日益加剧[1],看上去就像在黑金沃土上形成了一道道“正在失血的伤口”,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东北也是中国四大水蚀区之一,其中沟道侵蚀是主要形式[2],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侵蚀沟。根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东北黑土区沟长大于100m的侵蚀沟约有29万条[3],总长度21万千米[4],是中国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中五分之三分布在耕地上,九成左右为发展型侵蚀沟[5]。广袤的黑金原野上分布着千沟万壑的侵蚀沟,如黝黑大地上一道道被撕开的狰狞“伤痕”,令人触目惊心。 

那么什么是侵蚀沟?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地表径流集中冲蚀土壤和母质并切入地面形成的沟壑被称为侵蚀沟[6]。它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7]。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坡度、坡向、海拔和土壤结构等[8],不合理耕作、毁林开荒及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加剧了侵蚀沟的发展[9]。东北黑土区地形大多为漫川漫岗和低山丘陵地貌,坡缓且长,汇水面积大,当降水集中时,较易发生水土流失,形成沟道冲蚀,尤其是当垦殖率较高时,坡耕地拦蓄径流的能力下降,顺坡垄作与陡坡开荒加剧了坡面水土流失,促进了侵蚀沟的形成与发展。

侵蚀沟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切割和蚕食耕地,阻断交通,阻碍农业机械作业与土地管理,大量水土流失还会导致耕层变薄,土壤养分“贫化”[10],地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严重威胁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还会造成河道淤积和洪涝灾害。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开展东北水土侵蚀治理,现已摸索出了植物治沟、植物为主工程为辅、工程为主植物为辅以及复垦治沟等独具东北特色的侵蚀沟治理模式。然而,据研究表明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发展势头总体依然强劲[11]系统地开展侵蚀沟综合治理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东北黑土区耕地保护工作的重点。

[1] 李全峰,黑土耕作区侵蚀沟治理紧迫度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科学进展

[2] 姜芸,东北典型黑土区侵蚀沟形态及分布特征,农业工程学报

[3] 张晟旻,东北黑土区的侵蚀沟治理措施与模式,水土保持通报

[4] 张锋,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现状及治理模式,中国水土保持SWCC

[5] 丁超,中国东北漫川漫岗典型黑土区沟道侵蚀特征,水土保持通报

[6] 张洪江主编-土壤侵蚀原理

[7] 尚建勋,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专项治理的几点思考,中国水土保持SWCC

[8] 焦鹏,东北低山丘陵典型区侵蚀沟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影响研究,地理科学

[9] 张光辉,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水土保持学报

[10] 郑粉莉,沟蚀过程研究进展,农业机械学报

[11] 刘兴土,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中国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