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区创基金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于2022年11月21日-22日组织有关专家,对2022年度区创基金项目进行了初审,现将初审结果公示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联系人:鞠楠(18104025767)
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2022年11月23日
2022年度区创基金项目初审通过名单
序号 |
所属方向 |
申请人 |
所在单位 |
题目 |
备注 |
1 |
1.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查开发技术研究 |
刘超 |
东北石油大学 |
烃源岩热演化排铀潜力研究 |
|
2 |
1.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查开发技术研究 |
肖飞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松辽盆地北部青一段泥页岩NSO极性大分子化合物分布与页岩油富集的关系 |
|
3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陈卓 |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东北黑土区基于遥感等多源信息的侵蚀沟自动提取及多要素空间耦合分析_以哈尔滨市巴彦县北部为例 |
|
4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徐立明 |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不同终止管理措施下黑土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的研究 |
|
5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殷启春 |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松嫩平原典型区地表基质空间结构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研究 |
|
6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赵文志 |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外源有机酸对黑土土壤磷形态转化及机理研究 |
|
7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房娜娜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机械活化磷矿粉调控黑土无机磷转化的特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
|
8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许 江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玄武岩粉末对典型黑土土壤改良实验 |
|
9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何金宝 |
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三江平原黑土区水-土壤-植被耦合机制研究 |
|
10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霍焱 |
沈阳大学 |
基于深度学习的土壤有机碳反演建模方法 |
|
11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刘周莉 |
沈阳大学 |
“双碳”目标下城市森林植被与土壤碳储量时空动态研究 |
|
12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温玉娟 |
沈阳大学 |
冻融驱动下生物介导修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
|
13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张卓 |
沈阳大学 |
辽宁省主要土壤类型有机碳空间分布的研究 |
|
14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郑冬梅 |
沈阳大学 |
退耕还湿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 |
|
15 |
2.黑土地形成演化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王盎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其过去40多来变化 |
|
16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陈聪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成矿响应——以辽东半岛东堡子金矿床为例 |
|
17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王庆双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铀矿物赋存状态多样性的制约机理与铀富集模式研究 |
|
18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程慕利 |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八家锌多金属矿综合研究 |
|
19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段明新 |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额尔古纳成矿带中段格鲁其堆山铅锌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
|
20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杨华本 |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黑龙江多宝山地区争光金矿床叠加成矿作用研究 |
|
21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李成禄 |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 |
嫩江-黑河地区关键金属碲金富集机制研究 |
|
22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李文龙 |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 |
大兴安岭北段富克山地区中生代岩浆弧的成因、演化及其对找矿的指示意义 |
|
23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杨文鹏 |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 |
黑龙江省二道坎大型银矿床三叠纪岩浆岩成因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启示 |
|
24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王超 |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 |
吉南老岭地区变质核杂岩构造体系与金成矿作用研究 |
|
25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臧兴运 |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 |
辽吉裂谷东段展布范围及其成矿作用研究 |
|
26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王存柱 |
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吉林省松江河-海沟地区典型金矿床成因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
27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张龙 |
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金厂金矿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对金成矿指示意义 |
|
28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王晰 |
吉林大学 |
关键金属镉赋存状态及富集机制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巴彦包勒格矿床为例 |
|
29 |
3.战略性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成矿理论研究 |
王志高 |
吉林大学 |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金的迁移与富集过程 |
|
30 |
4.深部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 |
李翱鹏 |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 |
吉林中部横道河子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带结构与大地构造属性研究 |
|
31 |
4.深部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 |
李斌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吉林公主岭地区放牛沟火山岩的解体及其对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志留纪-泥盆纪增生造山过程的制约 |
|
32 |
4.深部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 |
秦涛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大兴安岭中段晚古生代三期基性岩浆事件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的启示 |
|
33 |
4.深部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 |
任龙 |
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吉林中部晚志留世变质辉长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
|
34 |
4.深部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 |
唐宗源 |
河北地质大学 |
大兴安岭中部晚三叠世“滞后型”弧岩浆成因及深部过程 |
|
35 |
4.深部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 |
张文龙 |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 |
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十四站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及地质意义 |
|
36 |
5.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
孔繁鹏 |
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自然资源多源异构数据智能计算融合服务技术 |
|
37 |
5.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
任传涛 |
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东北三江平原“旱改水”过程对甲烷排放和地下水安全的影响研究 |
|
38 |
5.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
孙岐发 |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呼伦贝尔高原三水转化关系及生态影响机理探索研究 |
|
39 |
5.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
张慧荣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变化环境下区域水平衡与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研究——以老哈河流域为例 |
|
40 |
6.矿业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尾矿综合利用技术 |
黄菲 |
东北大学 |
辽宁省优势矿产伴生资源制备高值化自清洁异构体陶质材料研究 |
|
41 |
6.矿业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尾矿综合利用技术 |
靳文娟 |
沈阳农业大学 |
辽西半干旱区干排铁尾矿大规模资源化复垦技术研究 |
|
42 |
6.矿业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尾矿综合利用技术 |
赵洪宇 |
北京科技大学 |
脉冲电流闪速超高温高效活化提取稀土尾矿中稀土元素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
|
43 |
7.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
崔莹 |
沈阳大学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森林土壤碳排放时空变化分析 |
|
44 |
7.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
刚爽 |
沈阳大学 |
辽宁省设施农业土壤碳蓄积现状的调查研究 |
|
45 |
7.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
管超 |
沈阳大学 |
基于多光谱无人机的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反演 |
|
46 |
7.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
罗庆 |
沈阳大学 |
生物炭输入对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
47 |
7.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
肖红叶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三江平原土壤及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
|
48 |
7.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
赵先丽 |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玉米旱田和稻田水田土壤碳排放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