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为服务东北全面振兴重大战略,促进跨区域、跨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创新,攻关制约区域资源、环境、生态等重要地质科研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依据《东北地质科技区域创新联合发展基金管理实施办法》(沈地调发〔2022〕76号),形成2024年度项目申请指南,重点支持战略性矿产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研究等8个研究方向,诚邀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参与合作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一、本年度区创基金主要资助方向
1.战略性矿产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研究
研究重点:(1)战略性矿产勘查技术应用与示范;(2)典型矿床成矿作用;(3)成矿元素赋存状态、迁移富集规律;(4)岩浆作用与成矿过程研究;(5)关键金属生物协同富集机理研究。
2.深部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
研究重点:(1)东北地区前中生代造山带结构与造山作用过程及其资源效应;(2)东北地区中生代壳幔时空结构、物质组成及演化过程研究;(3)东北地区主要造山带隆升过程及其对矿产资源保存的制约;(4)东北地区软流圈电性结构、物质跨圈层传输过程及成矿指示意义。
3.油气成藏理论及资源潜力评估
研究重点:(1)油气赋存状态与成藏机理;(2)原油战略储备空间评估;(3)常压地层油气开发利用技术;(4)烃源岩的形成、演化及赋存规律研究;(5)天文旋回与湖相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成因机制。
4.黑土地形成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研究重点:(1)第四纪地质过程与水土气生的相互作用,以及对黑土地演化、变化的制约关系;(2)不同地表基质土壤修复技术及生态系统可持续恢复;(3)地表基质层对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研究;(4)黑土地保护适宜性区域评价方法研究;(5)东北地表基质异质性对黑土演化、变化的约束机制。
5.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研究重点:(1)东北平原典型地区三水转化关系及生态影响机理;(2)基于遥感、地球物理的水资源评价技术;(3)东北地区水土保持、三生空间的国土开发利用与资源的互馈效应;(4)中深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技术方法;(5)典型生态区环境监测方法及关键技术;(6)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估;(7)北方沙漠演化过程、制约因素及荒漠化防治策略。
6.地质灾害动因机制与生态效应研究
研究重点:(1)露天矿山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与风险评估;(2)矿山地质灾害诱发机理研究;(3)无人机矿山地质环境测绘技术应用;(4)矿山生态效应与系统修复研究。
7.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重点:(1)矿物碳化对碳捕获和利用的环境影响;(2)土壤碳储量、碳库监测评估与土地碳汇核算;(3)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及时空变化规律;(4)植被固碳功能变化归因分析关键技术研究;(5)黑土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和评估关键技术;(6)固废矿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
8.大数据地质应用
研究重点:(1)大数据智能矿产预测方法示范与应用;(2)深部地质勘探数据人工智能解释;(3)基于地球物理数据融合的地质构造研究。
二、区创基金项目申请办法
1.申请者须按照上述研究方向及其相关研究内容选立课题并填写本中心区创基金申请书,申请书可直接从网上下载,也可来函/电子邮件索取,申请书提交截止日期为本指南发布之日起15日内。
2.区创基金优先支持研究目标聚焦、有创新思路或属于学科前沿的基础研究,以及有应用前景、旨在增强科研能力和应用基础研究,特别优先资助承担各类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并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
3.项目工作周期一般为2年,根据科学问题研究意义重要程度或研究难度,资助金额分为三档,第一档为基础研究、团队建设、平台支撑类项目,年度资助金额一般为2万元-5万元;第二档为创新性、关键性科技问题攻关或较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年度资助金额一般为5万元-20万元;第三档为解决东北地区重要基础地质问题和制约找矿突破的勘查技术方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或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年度资助金额一般为20万元及以上。
4.申请经区创基金管理咨询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项目列入本中心年度研究计划,申请者即被聘为客座研究人员,与中心签订区创基金项目计划任务书,利用基金项目经费开展研究工作。
5.区创基金项目完成后,申请者需向中心提交结题报告。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归中心、共建单位、出资单位和申请者及其所在单位共有。每项成果均应按规定标注,即成果完成人至少第二署名单位必须标注“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Northeast Geological S&T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并注明“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区创基金项目(项目编号)资助”(This research was funded by the funding project of Northeast Geological S&T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NO.))。鼓励署名单位标注“自然资源部黑土地演化与生态效应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Black Soil 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Effect,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辽宁省黑土地演化与生态效应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Black Soil 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Effect, Liaoning Province)。研究成果报送区创基金科技管理办公室备案。
6.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80号
邮编:110034
联系人及电话:张楠 13609891219
刘洋 18801333209
E-mail :liuyang02@mail.cgs.gov.cn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